![](http://a.nync.com/.jpg!40)
![](http://img.nync.com/u/2019/02/21/bf3ed050_l.jpg)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题:中原逐鹿展新姿——中部崛起战略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中部六省,地处中原腹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孕育出华夏文明的古老土地,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谱写出一曲中原逐鹿、竞相崛起的壮丽华章。
这是武汉东湖高新区六大园区之一的武汉未来科技城(2016年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刚刚提出,正在美国企业工作的闫大鹏没有想到,他会长居在武汉东湖之畔。地处武汉东南角的东湖高新区,虽是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的诞生地,但一度被戏称为“被武汉地图遗忘的两厘米”。
在一次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上,闫大鹏被国内激光龙头企业华工科技“相中”。“对方负责人从广州赶回武汉,又连夜追到北京,我们彻夜长谈,一拍即合。”
很快,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年来,冠在武汉头上的国家层面战略不下七八个。闫大鹏牵头的科研脚步也在加快,中国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四年前问世,首台两万瓦光纤激光器预计明年投用。
山西潞安集团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在搬运刚刚生产出的单晶硅棒(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中部六省承东启西、接南连北,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然而,一段时期,中部发展质量比不上东部,发展速度又不如西部,一度陷入“中部塌陷”的焦灼之中。
亲历过那段焦虑时光的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吕连生说,安徽距离海岸线最近只有100多公里,改革开放初期,与江苏经济总量相差不大,但因错失沿海开放机遇,眼看着苏皖差距日益拉开。
“‘塌陷’不是经济塌了锅,而是自身优势难以展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发展高地逐渐形成,后发省份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战略谋划。
2016年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正式印发。中部定位从过去偏重传统产业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等“三基地、一枢纽”,提升为先进制造业中心、新型城镇化重点区等“一中心、四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六省分头突围、多极崛起的路径更加清晰:湖北打造重要“战略支点”,河南发挥“支撑作用”,安徽成为“创新极”,湖南提出“开放崛起”,红色江西绿色崛起,山西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5年内,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双百万”计划一经推出,立即引爆全国新一轮“人才争夺战”。新规施行至今100余天,已有5万多名大学生落户武汉。各地“求才若渴”之心,成为当前中部省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生动注脚。
高清图集
这是位于赣南革命老区的赣州港(7月27日摄)。
这是武汉东湖高新区六大园区之一的武汉未来科技城(2016年12月8日摄)。
这是在北京举行的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的科大讯飞多用途智能机器人(8月24日摄)。
南昌大学教授江风益(前中)和团队成员探讨硅衬底LED技术课题(2015年12月29日摄)。
在河南浚县中鹤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麦田里,收割机在收获小麦(6月7日摄)。
山西潞安集团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在搬运刚刚生产出的单晶硅棒(7月20日摄)。
满载货物的X8202次中欧班列(郑州)驶出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8月2日摄)。
俯瞰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货场(5月6日摄)。
这是正在进行装载作业的湖北阳逻港集装箱码头(4月1日摄)。
这是位于赣南革命老区的赣州港(7月27日摄)。
这是武汉东湖高新区六大园区之一的武汉未来科技城(2016年12月8日摄)。
相关链接
“米”字形高铁网串起中部经济圈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9月21日,高铁列车在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上正式开跑,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带入“2小时经济圈”。中部六省,在经历“不东不西”的区位尴尬后,如今架起“米”字形高铁网。穿越山川,串起城市乡村,高铁呼啸之处,生产要素汇聚。一条条高铁经济带正在催生中部地区发展变局。
中部“赶考”新经济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湖南省衡阳市,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放在两年前,几乎没人想到,这里会有一座“衡山科学城”拔地而起,光纤陀螺、3D打印新材料、医疗机器人、无人机等一批高精尖产业在此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