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临城脱贫记】“矿山县”走出绿色脱贫路

    信息发布者:shuaishuai123
    2019-08-15 16:22:34   转载

    导读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是传统矿山县,贫困发生率曾高达30.3%。2012年,临城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穷则思变,临城县以“旅游引领百业干,一二三产相融合,工业向着绿色转”为发展思路,大力关停矿山,积极发展林果业、休闲旅游业。短短几年,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1.12%,全县收入中矿山占比也由前几年的85%下降到5%左右。

    农户在核桃仁加工点砸核桃,家门口增收致富。

    曾经的荒山岗,如今的绿色银行


    炎炎夏日,置身临城县绿岭核桃小镇的万亩核桃林中,满目清凉绿意,一个个核桃挂满枝头,丰收在望。“这就像看护自己孩子一样,精心呵护这么久,有这样饱满的果实,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绿岭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告诉半月谈记者。

    而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干旱荒凉的贫瘠之地,乱石满坡,杂草横生,既不适宜耕种,也不适宜造林。

    1999年,在邮电局上班的高胜福响应临城县委、县政府“治理四荒,再造一个新临城”的号召,与人合伙承包了3000多亩荒地,成立了绿岭公司。

    “这里的荒山地质非常特殊,遍布石头和荆棘,根本种不活树。”绿岭公司董事长高胜福回忆说,他们一开始打算种植苹果,请来了当时有名的苹果树管理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胶鞋半旧,胡子拉碴,一身行头不像教授的李保国检测了当地土壤,认为这种砂砾较多的土壤种不出好苹果,建议高胜福栽上核桃树。“李教授告诉我们,苹果确实好,但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宜栽种。临城地处太行山前的丘陵地区,土质瘠薄,干旱缺水,更适合栽种核桃。”高胜福说。

    为了种好核桃,李保国因地制宜开创了“开沟换土、客土造林”的太行山浅山区治理模式。通过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换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种啥啥不活的荒山变成了核桃丰产的宝贝山。

    经过十几年发展,薄皮核桃成为临城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薄皮核桃种植面积达27万亩,年产核桃6.8万多吨,产值18亿多元,农民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3.4%。“人均1亩核桃林”的临城县也被评为中国优质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中国薄皮核桃之乡。

    规模化种植带来产业集聚效应,临城县涌现出绿岭、绿蕾、绿森等一批龙头企业,它们连同75家薄皮核桃合作社,吸纳全县30%的劳动力和50%的流转土地,带动农户4万多户,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图为通过临城县“扶贫专岗”就业的工人在河北一家果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分拣核桃。

    林果业带动旅游业,生态优势变现


    一产强,二产富,搞活三产不停步。临城县积极从卖林果向卖生态、卖风光转变,依托林业资源和山区地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采摘、养生度假、拓展训练等项目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看着当年种下的果树,临城县赵庄乡南沟村村民安振杰仿佛是在看自己的孩子一般慈爱。“过去,村里有铁矿,产生的废渣随处可见,废气使空气变得污浊。”安振杰说,现在好了,出了家门就是满眼的果树林,空气新鲜了,心情也舒畅。每到周末,村里总会出现很多陌生的面孔,“都是来旅游的”。

    2018年,邢台市第二届旅发大会在临城县、沙河市举办,主会场设在临城县岐山水镇栖心湾。西竖村村民葛贵钟在岐山湖景区开了一家三层小楼的酒店,最多可接待300多人。他告诉半月谈记者,经过邢台市旅发大会的宣传推介,营业收入翻了一番。不知不觉,村里又冒出来50多家农家乐。

    临城县把旅游和当地百姓就业结合起来,组织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扶贫工作思路,组织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近年来,临城县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河北省创建整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绿”与“美”正成为临城的主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累计带动4万多农民吃上了休闲农业饭。

    邢台市委常委、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说,对临城这样一个山区县来说,生态既是优势,更是出路。临城县持之以恒地发展以薄皮核桃、苹果、板栗等为代表的林果业,生态优势显现,又带动旅游业发展,实现了山变绿、人增收。

    工作人员在临城县晶澳土寨2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巡检。

    光伏电站兜底,脱贫不落一人


    “看到没有,架在我家房屋顶上的光伏电板,就是我的‘电存折’,只要有太阳,我们就会有收益,真是赶上了好时代。”临城县西竖镇北中皋村村民张金生说。

    走在北中皋村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上,远远就能看见一块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这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8兆瓦,主要用于帮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

    说到光伏电站,因为车祸丧失劳动能力的张金生直竖起大拇指:“一年能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对我们贫困百姓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你说这以前怎么能想象得到!”

    探索光伏电站扶贫,临城县找到了兜底扶贫的新路子。近年来,临城按照“政府+龙头+扶贫投融资平台+贫困户”的模式运作,建立起贫困户合理分享产业发展效益的有效机制。

    “太行山区日照特别充足,非常适宜太阳能发电。”临城县扶贫办光伏扶贫负责人李丽巧介绍,已有协鑫、晶能两家企业参与到光伏电站扶贫当中来,两家企业总装机容量达20兆瓦,可覆盖贫困户2000户,每户年均收益3000元,持续扶贫20年。

    光伏电站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在临城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企业建设的集中式扶贫电站,临城县还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县财政按每户1.2万元标准补贴扶贫资金作为资本金,建设规模为300千瓦的村级集中式扶贫电站。

    此外,一些贫困户屋顶、院落、房前屋后等闲散地块也被利用来建设分布式扶贫电站。电站产权归农户,农户自己维护运营,每户年均售电收入近7000元。

    依靠产业致富脱贫、光伏电站兜底扶贫,临城近年来累计脱贫42638人,全县仅剩贫困人口1631人,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1.12%。今年5月,喜讯传来,河北省政府发出通知,临城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来源:《半月谈》2019年第15期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